走进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,智能运输机器人沿着既定轨道悄然穿梭,矿用铣刨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精准作业调试。巨型电子屏上,跳动的数字孪生平台数据,勾勒出一幅未来工厂的智慧图景。而在行政区三楼的媒体运营办公室,听力障碍员工王凡朋全神贯注地剪辑着视频。画面中,那些重达百吨的 “钢铁巨兽” 在屏幕里灵活地作业。这个满是科技质感的场景,悄然揭开了企业“硬科技+暖实力”的双重密码。
在远程智能操控室内,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锋轻轻点击触控屏,一旁的掘锚护一体机立刻响应指令。这台凝聚着天河科技核心技术的“变形金刚”,通过对悬臂式掘进机主体进行创新设计,将掘进、支护、钻探等功能融为一体,让传统煤矿作业从“人海战术”转变为智能协同作业模式。
天河科技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。公司以前主要生产煤矿巷道施工装备,当时市场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。2019年起,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煤矿机器人研发、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,天河科技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,加大了在煤矿智能装备和煤矿机器人方面的研发投入,依托科学技术创新,驶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。
在位于邹城市的天河科技厂房内,记者真切地目睹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。传统的大型掘进设备在科技的加持下,实现了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华丽转变,让大块头拥有了“大智慧”。刘锋介绍:“在这个远程智能操控室内,操作人员只需借助视频监控系统,就能清楚地看到机器在工作面的作业情况,然后轻松地远程操作这台庞大的掘锚护一体机,无需再亲自驾驶机器。”
踏入天河科技的生产装配车间,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。智能化防冲钻孔机器人、矿用铣刨机器人、智能立体库、智能运输机器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有序排列。厂区内,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,“天河科技智慧工厂数字孪生平台”几个大字闪耀着光芒。厂房周围,“以科技为品质,以质量求生存”等红字标语,彰显着天河的发展理念。
天河科技的明星产品——智能化掘锚护一体机,体型庞大。整机基于悬臂式掘进机主体设计,集掘进、临时支护、锚杆锚索支护、钻探等功能于一身,综合机械化程度极高。刘锋和记者说:“核心部件内置油路式自动锚杆钻机的突破,让我们摆脱了国外技术的束缚。”传统的煤矿掘进,需要大量工人在前端操作设备,分工作业,不仅耗费时间和人力,而且风险较大。天河科技将掘进、锚固、临时支护等技术进行一体化整合,使原本需要十几个人的作业,减少到三四个人,不仅施工更安全,生产效率也大幅度的提升。然而,在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,天河科技的技术部门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国外对相关核心技术进行封锁,获取技术资料困难重重;专业人才匮乏,组建完整的开发团队困难极大;研发需要大量资产金额的投入,金钱上的压力如同泰山压顶。但天河科技并未退缩,通过组建专业开发团队,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揽专业人才,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发队伍;持续投入研发资金,加大资金预算,保障研发工作顺利开展;开展产学研合作,与高校、科研机构联合攻关,最终成功实现了技术突破,核心部件内置油路式自动锚杆钻机摆脱了进口依赖。
当科技的冷光与人文的暖流相遇,天河科技演绎着更动人的故事。在天河科技办公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,媒体运营岗位的王凡朋正专注地剪辑视频。电脑屏幕上,天河科技的一款煤矿巷道施工装备在他的精心剪辑下,焕发出别样的魅力。王凡朋的工作台上,定制化入职手册用图文解构复杂流程,专属沟通群里的文字交流替代了传统会议,这一些细节折射出企业精细化的助残体系。王凡朋是位听力障碍者,他与天河科技的缘分,始于一次公司向济宁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捐赠爱心电脑的活动。后来,通过市残联的就业服务平台,他了解到天河科技的招聘信息。
王凡朋面试时,天河科技人力资源部门最大限度地考虑他的听力问题,安排专人对接,以文字沟通和可视化流程说明替代传统的口头面试。同时,公司还为他定制了图文结合的入职培训材料,确保信息能够无障碍传递。在天河科技,像王凡朋这样的残疾人职工共有176名,他们在这里相互帮助、彼此鼓励,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。
天河科技工会副主席李方丽向记者介绍,在保障残疾人职工权益方面,公司成立了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,确保残疾人职工与普通员工同工同酬,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福利补贴。同时,建立职业培训体系,根据残疾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和职业需求,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课程,帮他们提升职业技能。此外,公司还对办公区域、生产车间进行无障碍改造,通过设置无障碍通道、无障碍卫生间等,为残疾人职工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在绩效考核上,公司采用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,根据工作业绩和表现进行薪酬调整。在福利方面,为残疾人职工提供与普通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,如五险一金、父母孝养金、节日福利等。同时,针对残疾人职工,公司还制定了特殊福利政策,如免费食宿、助残日活动福利、定期健康检查等。
“科技创新是生命线,社会责任是发展基石。”总经理刘慧珍道出了天河独特的成长逻辑。刘慧珍介绍,天河科技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,每年投入10%的营收用于技术创新,推动智能控制、传感器等技术的升级。如今,天河科技已形成覆盖智能控制、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矩阵,在煤矿机器人赛道跑出“中国加速度”。
目前,天河科技的残疾人员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,谈及为何坚持这个选择,刘慧珍说,公司一直秉持“平等、关爱、共赢”的理念,认为残疾人同样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。随企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公司从残疾人员工中发现了价值增量:专注力超群的听障员工成为精密装配能手,空间感知力突出的肢残者化身3D建模高手。这种“缺陷经济学”思维,让企业建立起特殊人才数据库,形成“传帮带”技术传承链。
装配车间的机械臂划出优美弧线,电子屏上智慧工厂的数字镜像与残疾员工的笑脸交相辉映,天河科技正演绎着科技与人性的双重变奏。当天河科技用硬核科技重塑产业高度的同时,那些为特殊群体定制的无障碍设计、为提升效率研发的智能系统,正在为中国智造标注出更具人文温度的刻度。真正的产业升级,不仅是钢铁洪流的物理迭代,更是让每个生命价值在技术演进中同步增值。(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李姣)
《济宁日报》是济宁市委党报刊物。坚持高品位、高格调,把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,充分的发挥党的舆论阵地的作用,做干部、群众时事政策的顾问和工作生活的益友,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。